- 成浩;徐雪梅;陈阳;张佳伟;周敏;
西部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利用太阳能清洁供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比常规太阳能光伏交流供电供暖,直流供电电热膜辐射供暖具有太阳能利用率高、运行成本低的优点。为研究太阳能光伏直流供电电热膜辐射供暖系统的运行效果,建立了数值模型。通过模拟发现:选择内保温楼板显热蓄热式地面构造,有利于减少结构体低品位热量蓄积,提升室内温度;电热膜布置位置越靠近地面,室内热环境越好,西宁地区典型日居住建筑室内温度为17.3~21.0℃,办公建筑为13.3~17.9℃;同时,光伏板面积和供暖面积的比值与室内平均操作温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为避免地表温度超温,上述面积比值不应超过1.5。通过模拟供暖期室内操作温度发现,直流供电电热膜辐射供暖基本可满足供暖季室内热需求。
2025年S1期 v.55;No.44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谢鑫;逄淑升;
市政工程供热建设是居民供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方式的热源和不同方式的供热设施,将转换的热能传递至居民处,保障全区供热安全运行,工程的整体质量取决于市政工程供热建设及施工办法。在供热工程中,供热方式的选择对系统建设、效率和经济性有重要影响。应对不同的需求环境和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供热方式是供热配套施工建设的至关重要条件。本文结合市政工程供热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其解决方法进行阐述,对市政工程供热建设进行研究及展望,也同时为供热企业、供热工程施工单位提供工程技术解决方案。
2025年S1期 v.55;No.44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逄淑升;谢鑫;
热力工程施工管理及建设监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涉及到热力管道和热力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等多个环节。本文结合热力工程施工管理及工程质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探讨。通过方案研究对热力工程施工管理、工程质量及供热调试运行,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S1期 v.55;No.442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肖楚鹏;王奎;王振宇;白云龙;王小明;陈肖楠;梁彩华;
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效率与机组的负荷调控能力密切相关,现有机组能否通过容量配置使机组运行时长时间处于性能高效区间是提高系统综合能效的关键。为此,本文以热源塔热泵机组为例,建立了热源塔热泵机组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制热工况不同蒸发器出口溶液温度下机组性能曲线高效点及高效区间的变化趋势,提出了热源塔热泵供热机组容量配置的优化方法,并以南京某医院建筑为例,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工况热源塔热泵机组供热性能高效区间位于0.77~0.83负荷率区间,并随蒸发器出口溶液温度的升高向低负荷率区间移动。针对所研究的案例,优化配置方案较常规配置方案,系统综合能效可提高4.5%,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2025年S1期 v.55;No.442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轶伦;高峰;
结合空气源热泵产品的变工况性能参数,假定产生冷岛效应的典型场景,计算分析在额定制热工况、名义制热工况、低温制热工况下,冷岛效应对于低温空气源热泵制热量和能效比的影响;对考虑冷岛效应影响后,系统制热量的修正系数提供了建议值。针对实际工程难于判断位于室外机群内部的机组所需通风量能否得到满足的情况,基于多种布置方式,适度简化和假设,提供了一种通过计算判断通风量满足情况的方法,结合计算结果对于室外机布置提出了合理建议。
2025年S1期 v.55;No.442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廖滟;宋业辉;李林涛;张世栋;常文成;
以华北某能源站热泵系统为例,分别对烟气余热回收热泵和地源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监测各干管回水温度,评估了热泵系统动态水力平衡效果。
2025年S1期 v.55;No.442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邱勇;
中深层地埋管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岩土温度会逐渐衰减,取热量也会逐年下降,而蓄热是一种缓解岩土温度衰减的有效措施。蓄热温度是影响蓄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最低蓄热温度决定了蓄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本研究基于提出的中深层地埋管蓄热和取热模型,探究了大地热流、埋管深度、岩土导热系数和岩土单位体积热容对最低蓄热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地热流和埋管深度的增加,最低蓄热温度逐渐升高。而岩土导热系数和单位体积热容对最低蓄热温度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通过极差法分析了各因素对最低蓄热温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埋管深度和岩土导热系数是最低蓄热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多因素回归模型,数值模型和回归模型的最大误差为-5.54%,因此回归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预测最低蓄热温度。
2025年S1期 v.55;No.442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科宏;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T3航站区工程综合交通中心(Ground Transportation Center, GTC)作为综合性的交通枢纽,是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大型机场配套建筑,建筑布局复杂、体量宏大。本文介绍了GTC供暖、空调、防排烟设计难点及解决方案:供热管网主干管长度460 m,如果采用常规支装管网,极易出现分支管段水力失衡的问题,设计时干管采用了环状管网的方式,以提高末端散热器供水的稳定性;厨房排油烟和隔油处理间内排风异味处理,在主要设计参数和取风面选取方面进行加强;GTC和航站楼的连通廊常规防火分隔方式难以满足大量旅客的通行需求与功能连续的感观感受,突破现行规范的常规物理防火分隔方式,采用设置防火隔离带的逻辑防火分区划分方法,并结合FDS模拟手段来检验防火隔离带方案的安全性。通过新方案和常规方案的对比,为此类建筑的难点处理提供思路。
2025年S1期 v.55;No.442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玉婷;高伟;周世玉;
以山东省某办公楼为研究对象,评估其空调供暖系统性能与节能潜力。经过对该建筑集中空调系统的实测和调研,发现该系统存在设备选型过大、工频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对该系统进行了一系列节能改造,改造后系统能效得到明显提升。经核算,该建筑全年空调供暖节约费用51.2万元,降低碳排量525.6 t。
2025年S1期 v.55;No.442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武明皓;赵俊红;史志杰;
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的余热利用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压缩热余热耦合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集热器等多种技术的余热利用系统,以提升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能效,降低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暖通空调相关能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本文对典型的压缩空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进行了设计、分析及研究,结合对储热水箱等设备的利用,解决了直接利用压缩空气储能压缩热余热进行供暖、制冷时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及关键问题。
2025年S1期 v.55;No.442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嘉舒;南天辰;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地热能作为清洁能源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地热能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多参数耦合作用复杂、长期取热效率预测困难及成本高昂等。本文建立了中深层闭式单井换热模型,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构建了基于地层导热系数、地温梯度、地表温度、地热井深、内保温管长度占比、入水温度、流量的取热功率预测模型。通过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可视化解释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得到模型中各因素的贡献度排序为:井深>地温梯度>流量>地层导热系数>内保温管长度占比>地表温度>入水温度。基于现有工况分析显示,随着钻井深度的增加,平均能源费用呈现下降趋势。该预测模型可用于预估取热功率,初步评估能源开发成本,为地热井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推动地热开发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2025年S1期 v.55;No.442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洪青春;
本文以兰州某国际副食品采购中心项目为例,着重介绍了供热热源总负荷计算方法、锅炉房热力系统设计及控制要求与运行策略、园区换热站设计原则及末端供热要求、室外供热管网设计,同时针对室外供热管网设计注意事项进行重点阐述,例如管道材质、管槽、阀门、补偿器、弯头、三通、泡沫垫、固定支墩、特殊道路与路口的做法及试压、清洗、试运行等内容,可为今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供热总体设计提供参考及借鉴。
2025年S1期 v.55;No.442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杨晨;李宁;张世恒;瞿首胜;曹庆鹏;曾志;王家晖;
热源塔热泵和空气源热泵均是以空气能为冷热源的热泵形式,2种热泵系统有其固有的优缺点,为促进热泵系统在更广阔的气候区推广,本文对热泵系统在不同气候分区的适用性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对2种热泵系统分别运行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的典型城市哈尔滨、北京、南京、广州、昆明的机组能效及系统能效进行分析和对比,得出热源塔热泵系统适用性优先级地区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
2025年S1期 v.55;No.442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洪青春;
为探讨体育馆的空调通风设计特点及难点,以某体育馆工程设计为例,介绍了该体育馆的空调设计参数、空调冷热源、空调通风系统及节能设计等,并重点对体育馆的空调冷热源选择、空调系统及气流组织、BIM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2025年S1期 v.55;No.442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文佳贝;王瑜;孙袁晨;王任远;倪一然;
在夏季太阳直射下,露天船舱内温度可上升至40℃,属于高温高辐射环境。由于船舱空间封闭,热量得不到高效散发,堆积在船舱内部空间,导致作业人员体力耐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针对夏季船厂高温封闭空间的作业环境超过人体适应范围导致生理系统受损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半导体制冷片的降温防护服,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防护服表面温度分布。经制作样机进行实验验证,在40℃热水模拟的高温环境下工作2 h,制冷量能够保证防护服内温度稳定在人体服装微气候舒适区。本研究为高温极端环境下人体热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防止生理失调的辅助方法。
2025年S1期 v.55;No.442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慧;
某中学阶梯报告厅因其独特的空间构型呈现复杂的建筑环境,在空调系统设计中,模拟内部气流组织形式以满足学生对舒适环境的需求成为关键。以该中学阶梯报告厅为研究对象,运用气流组织CFD模拟软件,对常见的上送上回与上送下回2种气流组织形式展开研究,通过模拟现场气流组织,对比分析2种方案的气流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上送下回气流组织形式能有效克服复杂建筑空间导致的空气不流通问题,在提升室内舒适度方面表现更为优异,为中学阶梯报告厅空调系统的合理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025年S1期 v.55;No.442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聂喆;曾臻;朱学锦;朱喆;邹志军;曹晓程;汤毅;王海东;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工艺冷却水采用冷却塔辅助冷水机组来承担设备散热,本研究探讨工艺冷却水高精度恒温控制前提下,不同设计方案和运行策略对系统稳定运行与能耗的影响。基于双循环工艺冷却水系统的设计方案,本研究建立了TRNSYS仿真模型,测算了不同设计方案和运行模式下的冷却塔出水温度和运行能耗。系统在夏季室外温度较高的条件下,需冷水机组承担部分负荷,且开启冷却塔可能带来水温升高,而在过渡季与冬季室外温度较低的条件下,采用冷却塔作为冷源的工艺冷却水系统可满足水系统的工艺要求,配合旁通可有效满足工艺冷却的水温需求。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冷却塔的运行策略进行了优化并量化分析了全年节能效果。
2025年S1期 v.55;No.442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朱东升;乐小龙;钱康;周元强;周冰;
在“双碳”背景下,空气作为无处不在的可再生能源,在缺乏其他可利用能源的情况时,空气能理应首当其冲成为区域综合能源站冷热源形式的首选。我国的夏热冬冷地区,气象特征为夏季干热、冬季湿冷,空气能热泵技术受制于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制冷制热效率不高,冬季存在低温适应性和结霜除霜问题。而热源塔热泵技术冬季利用冷却塔逆用的热源塔装置提取空气中的显热和潜热,夏季将热源塔切换为冷却塔模式,提升能源品质,制取空调冷热水用于用户末端。与空气能热泵机组相比,热源塔热泵机组制冷制热效率高且无结霜除霜问题,同时结合蓄能优惠电价联合冰蓄冷技术可降低系统运行费用,发挥一机多用功能。本文以南京溧水1号能源站为例,详细介绍上述供能技术应用于项目实例的系统设计,从而为热源塔热泵耦合冰蓄冷的区域综合能源站项目积累设计实践经验。
2025年S1期 v.55;No.442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罗雅蕾;马霖;陈梅清;宋震;赵欢;王宇华;
多联机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空调系统,其室外机的运行常常给周围环境带来一系列的噪声污染问题。本文以实际项目为例,介绍了多联机室外机噪声治理方案及降噪效果,并对噪声治理措施对设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和评估分析,为类似噪声治理项目提供借鉴。
2025年S1期 v.55;No.442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罗雅蕾;马霖;黄凌寅;陈雪琴;王品;邓蓉;
为助力既有办公建筑低碳节能发展,本文以上海某栋空调系统运行20余年的办公楼为研究对象,基于负荷计算、能源结构评估、造价估算、费用估算、运行能耗估算、碳排放测算等,从适应性、经济性、节能性及碳排放情况几个方面对空调主机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的办公楼采用空气源热泵进行冬季供热,离心式冷水机组进行夏季供冷,同时配备1台制冷量与加班负荷基本匹配的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组更适宜。本文得出的结论对上海地区办公楼空调主机低碳节能改造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作用。
2025年S1期 v.55;No.442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窦真兰;张春雁;肖楚鹏;许静;李文庆;王奎;李妍;
针对能源站与电网交互运行情况,本文提出了2种实现供冷收益最大化的全电能源站参与电网友好互动的运行策略及其效益评估方法。针对案例项目,本文建立的全电能源站联合仿真模式,基于系统在典型日内参与价格需求响应和激励需求响应的调控策略,评估了全电能源站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经济性、节能性及削峰潜力。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冷量直供的运行模式,本文提出的运行策略分别可以实现38.8%和45.3%的成本削减,并将系统能效由原来的4.38提升至4.72和4.62。本文提出的激励型需求响应模式可在满足用户供冷需求的同时,实现持续0.5 h的2 172 kW功率削减或持续2 h的1 037 kW功率削减,实现2 h调峰期内削减25%的用电功率。
2025年S1期 v.55;No.442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文科;曹荣光;赵光明;
分析了区域供冷能源站工程施工的主要技术要点。在施工技术方面,探讨了系统复杂、空间紧凑条件下应用建筑及设备信息模型提高设备及管道安装效率的具体技术措施;在系统调试方面,分析了基于测试数据的冰蓄冷系统调试技术要点。
2025年S1期 v.55;No.442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彭大卫;唐亮亮;李志亮;姜继周;赵晨;陈璞;
介绍了一款基于毫米波雷达主动感知人体活动从而进行智能控制的风管式空调,控制系统通过人体感应模块检测的动态数据,结合终端设备设置的功能需求,通过自动调节风速、3D面板吹风角度设置和控制压缩机频率或启停状态,实现风吹人、风避人、人近柔风和人感节能等功能,并参照标准GB/T 18836—2017《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的测试方法,结合试验数据对功能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价。
2025年S1期 v.55;No.442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彭大卫;李志亮;方敏;刘晨曦;董安乐;于晓琳;
介绍了空调器无风感运行模式的工作原理,依据标准GB/T 18837《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和GB/T 7725《房间空气调节器》的测试方法,结合试验数据对空调器无风感运行模式与额定制冷模式进行了对比和评价,结果表明空调器在无风感制冷运行模式下达到了预期舒适性效果,同时保证了降温、降噪、防凝露等关键性能,为无风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试验基础。
2025年S1期 v.55;No.442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郑荣波;刘浩;袁哲;
以某型专用空调机组为例,逐一剖析各部件的设计流程和思路,以及设计过程中的考量,供从业者参考。该设计方法已在某型装备上采用,极大地克服了装备高温、高湿、霉菌、盐雾的恶劣工作环境,提高了装备可靠性。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使用良好。
2025年S1期 v.55;No.442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余文辉;张世恒;曾志;陈亮;杨晨;瞿首胜;曹庆鹏;
以南京溧水1号能源站为依托,探索热源塔在空调领域中兼顾供热、供冷及蓄冰多重应用功能的可行性和设计特点。同时通过对多种兼顾蓄冰功能的系统经济分析,得出机房投资成本为:地源热泵系统>热源塔热泵系统>水源热泵系统>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系统,水/地源热泵系统与热源塔热泵系统的配电容量相差无几。在冷热双需、存在峰谷电价政策,同时无其他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供能项目上可进行热源塔供热、供冷及蓄冰多重功能的推广和应用。
2025年S1期 v.55;No.442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志亮;董安乐;彭大卫;夏林锋;
介绍了全热回收空调机组的制冷系统原理,依据标准JB/T 13515—2018《带全热回收的容积式冷水(热泵)机组》,采用冷热水联供性能系数ICOP评价方法,结合试验数据对全热回收空调机组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全热回收空调机组节能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2025年S1期 v.55;No.442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乔鹏龙;孙育英;逄秀锋;王伟;
为促进冰蓄冷系统参与虚拟电厂日前调度,本文构建了以运行费用和能耗最小化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了一种融合混沌映射与樽海鞘群机制的SSA-NSGA-Ⅱ优化算法,优化逐时冷水机组负荷率与蓄冰供冷占比,实现虚拟电厂调峰需求下的柔性资源高效调度。以深圳市某公共建筑为案例,对优化调度方法的应用潜力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原有控制方法,优化方法在中午调峰时段运行费用降低3.8%、能耗减少1.5%,在下午调峰时段运行费用降低7.85%、能耗减少4.41%;较传统NSGA-Ⅱ算法,在中午调峰时段计算收敛速度提升23%。研究成果证明冰蓄冷系统可显著提升虚拟电厂调峰能力,为需求响应提供兼具快速收敛与经济优势的决策支持。
2025年S1期 v.55;No.442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俊华;任腊春;陈勇;张翔宇;
以广州某生物质发电项目为例,通过对该区域冷负荷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溴化锂蒸汽制冷与电制冷的相关热力参数,研究出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蒸汽制冷供汽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对外供1 t/h二抽蒸汽,供汽压力0.569 MPa、温度183.1℃;凝结回水温度90℃,少发电约150 kW·h。1 t/h二抽蒸汽,发电上网收入为67.95元,蒸汽制冷售冷收入约为219.4元,对外供热收入约为150元。制取3 450 kW同样冷量,年需供冷量约为5 175 000 kW·h,则年消耗蒸汽费用约为400 633.2元,年消耗电量费用约为621 142.5元。
2025年S1期 v.55;No.442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吴天同;
近年来我国碳纤维事业发展迅猛,本文介绍了某碳纤维建设项目-10℃制冷站管路系统的优化方案,以及制冷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的节能自控策略。
2025年S1期 v.55;No.442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冯廷龙;王光芹;张文科;
地源热泵系统因其节能环保的优势获得推广应用,但目前针对该系统在大学校园中的实践应用研究较少。本文以某大学校园中的地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描述了该项目利用浅层地热资源的优势。该项目以区域能源站作为冷热源,本文介绍了能源站的装机容量和机组配备情况,对地埋管换热器的布置进行了优化和模拟,计算了地埋管换热系统的冷热平衡性。实测了系统运行能效,分析了系统7年的运行成本,该系统经济效益显著。
2025年S1期 v.55;No.442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亚男;徐鸿;严阵;马友才;
介绍了该工程的空调系统设计,包括空调设计参数、冷热源、水系统和空调末端设计等,并对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通过采用冰蓄冷、余热回收、大温差、变频水泵、全热交换等多种技术措施减少运行费用、降低空调能耗。
2025年S1期 v.55;No.442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亚林;马燕宾;潘大红;
介绍了大禹纪念馆的空调冷热源、热回收空调系统及末端空调送风方式等的设计。通过分析不同功能房间的负荷特点,采用相对应的空调冷热源和末端设备。结合运行条件,计算分析了采用带转轮热回收的双风机组合式空调箱对展厅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将空气源热泵等设备隐藏于下沉庭院,将机电设备设置于地下室及设备管线夹层,实现了与建筑景观的协调及平衡。
2025年S1期 v.55;No.442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雷岗;向德宁;陈培荣;王冠军;蔡永生;
针对烟草加工企业工艺性空调的特点,探讨其在加湿方面的节能降碳潜力。通过对高压微雾和湿膜2种等焓加湿方式的全面分析,得出工艺性空调机组用等焓加湿模式替代干蒸汽加湿在节能降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结论,为工艺性空调的节能降碳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2025年S1期 v.55;No.442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渭;姚国梁;
多联机空调系统室外机是利用空气冷却的翅片式换热器机组,故空调室外机布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其工作时的换热效果,进而影响空调设备的效率和能耗。本文针对多联机空调室外机与其运行环境的换热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空调室外机布置优化方案,以实现多联机空调高效节能运行的目的。
2025年S1期 v.55;No.442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邓杰文;廖莹;朱楚南;龙慧儿;强文博;彭晨玮;余佳泳;朱子楷;毛伟琴;魏庆芃;
以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多个超高层建筑为例,对其空调冷水系统的运行能耗、能效开展了现场实测与深入分析。总结出超高层空调水系统结构特征与运行特点,并且深入挖掘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指明节能优化方向,以期对超高层建筑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节能运行提供建议。
2025年S1期 v.55;No.442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涂书阳;郭平;熊小军;黄小君;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高原地区、响应“双碳”战略的低成本供冷的空调方案。针对高原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该方案融合了直接蒸发冷却技术和智能通风系统。通过焓湿图分析,详细讨论了夏季通风、直接蒸发冷却和冷冻降温3种空调模式的适用性和能耗效率,以及冬季预热-通风、预热-直接蒸发冷却和预热-加湿+风机盘管独立冷冻降温3种模式。结果表明在高原地区夏季采用直接蒸发冷却具有显著的节能优势,而冬季则推荐采用预热-直接蒸发冷却模式以保持室内湿度和舒适度。通过分析全国203个城市的气象数据,筛选出适合选用该技术的地区为青藏高原和四川部分西部高海拔地区,并展望了该处理方案在其他适宜地区及适宜场合的推广前景。
2025年S1期 v.55;No.442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康熙;郭倩;田欢庆;张瑞雪;
针对某医院集中空调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能耗高、响应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MPC算法对空调系统进行优化调控的方案。基于历史运行数据建立负荷预测模型,并借助TRNSYS软件搭建系统设备模型,接着采用遗传算法对空调系统冷水供水温度、冷却水回水温度、冷水流量、冷却水流量进行实时寻优。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温度和流量能够更好地匹配,解决了大流量小温差的问题;机组日平均COP由4.34增加到5.12,日平均EER由2.9增加到3.5,节能效果良好;空调系统中冷水机组节能15.49%,冷水泵节能12.79%,冷却水泵节能10.84%,整个空调水系统节能14.40%,总能耗减少248 175.33 kW·h。
2025年S1期 v.55;No.442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8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一昆;潘毅群;
随着建筑信息化的发展,设计自动化有望为空调方案的迭代优化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提出了一种生成式方法,通过调整热区与系统区的组织方式,衍生出不同的末端输配系统方案,以自动化模拟反馈其性能表现。其创新包含3个方面:引入本体解析区划中的语义规则;采用动力学模态分解量化空间的热响应特征,进行热区划分;基于图分割的混合整数优化,生成管网布局。整套生成及模拟工作流在Grasshopper平台集成实现。
2025年S1期 v.55;No.442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符竹舟;朱永智;张思健;
本工程既定冷热源方案为常规电制冷冷水机组供冷+市政热力供热。为相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供热、推动供热结构重构转型,在既定的能源方案基础上,论证了低碳路径的可行性,介绍了该项目冷热源可替代方案供业主决策。
2025年S1期 v.55;No.442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辛亚娟;尹兴蕾;王慧颖;曹强;
对北京某办公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测试,对室内人员热舒适度及冬季空调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调研结果并提出了改善室内热环境的节能措施及建议,为提高室内热舒适度及后续研究与设计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2025年S1期 v.55;No.442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涂文生;何武;徐忠;
通过建立集中供冷系统建设、运行投资综合成本经济分析函数模型,结合过往生物制药厂房项目设计案例的用冷负荷密度及华南地区某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工程概况分析了集中供冷系统在该项目中的适用性。初步结果表明:园区投运初期,由于车间生产运行不稳定、用冷负荷密度低,采用集中供冷系统单位供冷量综合成本高,经济效益差;随着末端负荷率增加,集中供冷系统单位供冷量综合成本逐渐下降。最后结合生物制药厂特有的业态形式进一步分析指出,集中供冷系统不适用于建筑密度、容积率不高且以中小试孵化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园,适用于建筑密度、容积率高且末端生产稳定的生物制药生产厂区。
2025年S1期 v.55;No.442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忠亮;原景昊;白振文;
暖通空调是建筑内必不可少的机电设备,为了提高人体热舒适度、节约能源,本文提出了一种满足人体舒适和节能的暖通空调自控算法。通过分析人体舒适和节能影响因子,量化出风速、温度和能耗损失指标,构建空调控制策略模型,建立损失指标函数;通过数据归一化处理,使各损失指标数据复杂程度下降,消除损失指标量级差异;采集固定的室内空间环境和不同低、中、高动态的空调动态运行数据,结合损失指标函数,获取总损失值最低的数据序列;结合空调控制策略模型,计算出每种室内温度下空调控制的最优策略,从而实现满足人体舒适度并达到空调节能的效果。
2025年S1期 v.55;No.442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一迪;逄秀锋;魏文哲;王伟;
为优化直膨式空气源热泵顶板辐射供冷系统性能,探究顶板结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MATLAB/Simscape平台构建直膨式空气源热泵顶板辐射供冷系统物理模型,通过模拟仿真方法,分析了盘管管径、盘管环路数量等辐射顶板关键结构参数对顶板供冷能力和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路数量和盘管管径是影响顶板平均温度的主要因素,铺设面积是影响供冷量的主要因素,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需对各结构参数进行综合优化,在保证系统冷却效果的同时优化能效。
2025年S1期 v.55;No.442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泽林;郑小龙;
金华市机关大楼集中空调由原先的高能耗溴化锂冷水机组通过技术节能改造,更新为磁悬浮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并且增加空调末端群控系统,以及机房能效智慧云管理系统,实现了智能一体化控制,减少能源消耗,极大地降低了集中空调的运维成本,使机关能耗大幅下降。为各级公共机构绿色办公、高效节能提供借鉴。
2025年S1期 v.55;No.442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秋涧;傅芷涵;刘诗雨;季亮;陈家骏;刘钰;
在国家双碳目标和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背景下,航站楼因开口多、风压热压效应显著,渗透风问题突出,对空调负荷及能耗影响大。本研究针对航站楼空气幕阻隔渗透风的性能展开9种工况的CFD数值模拟。建立二维简化几何模型,设置不同室外流速、空气幕出口流速和射流角度的模拟工况。研究结果表明,室外来流风速为2 m/s时,8 m/s垂直下送的空气幕阻隔效果理想;风速为4 m/s时,10 m/s、向外偏转30°侧下送的空气幕阻隔效果较好。同时提出当室外渗透风流入速度变化时,应优先调整空气幕射流角度,提高空气幕对于室外渗透风的阻隔率,同时兼顾空气幕风机节能,为航站楼渗透风控制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v.55;No.442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远忠;杨若溪;李冰;张涛;史向会;
随着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推动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发展,第四代住宅也以其绿色环保理念、智能化科技应用及人性化设计重塑人居体验,其中“百年住宅”是其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下,本文对比了百年住宅和常规住宅的建造减碳潜力,结果表明,百年住宅在建造阶段的碳排放强度总体高于普通住宅,但在全生命周期范围内的平均建造碳排放强度相比普通住宅降低了38.3%。基于百年住宅的项目特点,本文着眼全生命周期提出了减碳技术路径。
2025年S1期 v.55;No.442 228-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一;杨健;刘阳;
在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成为必然,本文主要探讨太阳能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列举大型工业园区、城市商业综合体等实例,分析了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太阳能可显著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负荷,如工业园区实现能源多元化,商业综合体减少污染物排放。这对绿色建筑发展意义重大,能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缓解能源危机与改善环境提供有效途径。
2025年S1期 v.55;No.442 23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仪;朱峰磊;郝楠;裴尚慧;
随着我国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科学管理和合理评价公共建筑碳排放已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为科学引导对公共建筑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本文调研了我国各地区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气候区公共机构建筑运行碳排放强度,包括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和场馆建筑,并对其单位面积建筑运行碳排放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热工分区公共机构建筑运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温和地区;2)基于公共机构建筑分类,在不同热工分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场馆建筑4类建筑运行碳排放占比基本一致且保持稳定;3)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公共机构建筑单位面积总碳排放与供暖度日数和空调度日数之和呈强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公共机构建筑碳排放的深入分析和低碳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指导,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025年S1期 v.55;No.442 2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顾治国;岳晨;
满足城市区域冷、热、电、气等能源的多样和复杂需求是新型城市区域开展综合能源规划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选取江苏某城市新城区域,设计了3种方案,从节能、经济、环境和综合评价角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业态、高密度建筑的城市区域能源供应应采用多能互补的IES方案,以更好地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经济效益最优;设计项目装机方案时应结合不同能源设备的费效比和能效比;蓄能能够较好地调节运行策略,蓄能比例在15%时经济性较好。
2025年S1期 v.55;No.442 239-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天一;曹勇;张持;黄修齐;毛晓峰;于晓龙;刘广兰;
为了提升超低能耗建筑数字化运维管理水平,加强国产数字化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多场景应用,本文结合超低能耗建筑特性,基于BIMBase技术研发了超低能耗建筑数字化监测管理平台。首先,调研并对比了现行相关标准,梳理了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指标与平台功能;其次,对比梳理了BIMBase技术与其他BIM技术的优劣势,并基于BIMBase研发了完整的数字化监测管理平台;最后,在北京市某建筑中进行了实际案例的应用,验证了该平台在建筑可视化、精细化、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超低能耗建筑管理水平与拓宽BIMBase技术应用场景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现路径。
2025年S1期 v.55;No.442 242-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振辉;马超;常明涛;肖贲;王玺;李旻阳;王茂智;张常杰;刘九玲;薛艳青;张爱民;
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发展零碳建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国内已开展了广泛的零碳建筑相关研究,但还缺乏成熟的相关技术体系和成功经验推广。岭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与北方有很大差异,在该地区亟需开展零碳建筑技术路径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以岭南地区广州市2栋多层研发办公楼为例,以近零碳排为目标,采用逆向设计思维,以建筑和场地范围可再生能源供给为约束,根据地域性气候特征,通过被动式设计、主动式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径,集成应用气候适应设计、高性能保温隔热围护结构技术、高效能源系统,以及建筑光伏一体化和储能技术,形成示范项目近零碳技术实施路径。
2025年S1期 v.55;No.442 256-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尹兴蕾;高伟;龚文瑾;
以某污水处理厂出水的实测数据为例,分析了污水水质、水温及能量利用潜力,为污水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及运行提供参考数据。依据相关新版规范,对水质标准中的部分指标进行了修正,并提供了可采取的防腐及除垢措施;对取、退水温度、可利用温差进行了论证分析,计算得出了冬季供热及夏季制冷工况下污水的能量潜力。针对污水处理厂污水参数的变化规律,给出了设计建议及措施。
2025年S1期 v.55;No.442 262-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春华;黄冬;柴俊东;刘洋;桑婧萌;范孟亮;
梳理了青岛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政策及其全过程监管流程,对57个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进行分析,包括节能诊断、技术路线制定、节能效果等,探索出青岛市不同类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路径,采用以空调系统、供暖系统、照明系统改造为主,围护结构和生活热水系统改造为辅的方式,节能率达到20%以上,节能效果显著,为其他城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提供样板。
2025年S1期 v.55;No.442 26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祝可嘉;
系统梳理并统计分析了上海市27栋公共建筑的基本信息与碳排放数据,深入探究了典型公共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差异化特征。结果显示: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按建筑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商业建筑、酒店建筑、综合建筑和办公建筑。碳源结构、空调冷热源配置、节能管理模式等因素均会对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2025年S1期 v.55;No.442 269-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洋;许仁杰;那艳玲;卢忠辉;武世强;
地铁制冷机房为实现高效和节能,常采用顺水弯头及顺水三通等部件对水路局部阻力进行优化。为进一步探究该类设计在地铁环控系统中的节能潜力,本文以某地铁站制冷机房管路设计为基础进行建模,通过CFD软件进行仿真计算,比较了普通弯头及三通与顺水弯头及顺水三通对管道阻力损失的影响,并对节能效果进行了评估,得出以下结论:在地铁制冷机房管路设计中,采用顺水弯头及顺水三通可有效降低局部阻力,减少制冷机房管路压力损失约1.78 m,占水系统管路总压降的5%,降低水泵能耗2.83%;由于地铁制冷机房空间狭小,管路设计紧凑度要求较高,且该类管路设计节能量仅占环控系统总能耗的0.25%,因此在实际地铁制冷机房设计中,对于顺水弯头及顺水三通的设计,应结合成本、占地空间、设计施工难度等情况综合考量,除空间确实宽裕的地方外不建议采用。
2025年S1期 v.55;No.442 327-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卢忠辉;孙超;那艳玲;杨洋;
为解决模型参数难以确定导致模型模拟精度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河马优化算法(HOA)的暖通空调(HVAC)系统设备模型参数辨识方法。针对传统优化方法在解决高维非线性问题中的局限性,HOA通过模拟河马觅食行为,可以有效克服优化过程中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本文以冷水机组为例,构建了数学模型并基于实测数据进行了关键参数辨识。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模拟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在0.11℃以内,决定系数(R~2)达到98.3%以上,均方根误差变异系数(CVRMSE)降低至2.07%,为HVAC系统的节能控制和智能化运行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2025年S1期 v.55;No.442 33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雅嵩;李慧星;
地铁列车行驶时产生的活塞风是地铁环控系统自然补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车站出入口是连接地下空间与室外环境的主要通道,隧道和地铁车站出入口因结构狭长,会产生较强的活塞风。地铁轨道交通空间复杂性和运行多变性,导致车站出入口活塞风量存在不确定性,直接影响活塞风的有序利用。为明确地铁车站各运行模式对车站出入口活塞风的影响,对沈阳地铁全高非封闭站台门通风系统,在列车发车时间间隔、开式与闭式运行、环控系统排风机启闭不同条件下,设置8种通风工况,进行了连续4天车站出入口活塞风瞬时矢量值、列车发车时间间隔等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车站出入口处总活塞风量整体上随列车到站和发车呈周期性变化。沈阳地铁列车发车时间间隔越大,车站入口总活塞风量越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可阐明沈阳地铁出入口活塞风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对实测出入口活塞风平均风量进行正交分析可知:开式与闭式运行、环控系统排风机启闭对流入车站出入口活塞风平均风量的影响有高度显著性,列车发车时间间隔具有显著性;环控系统排风机启闭对流出车站出入口活塞风平均风量的影响有高度显著性,列车发车时间间隔具有显著性,开式与闭式运行影响不显著。
2025年S1期 v.55;No.442 337-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启凡;任杰;刘建友;
基于南方山岭地区某跨座式单轨项目,分析了不同规范对本项目的适用性。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自然排烟方案不满足需求,当隧道长度超过60 m时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同时研究了短区间隧道横向排烟的可行性,并与纵向排烟方案进行了比较,指出当隧道长度小于等于500 m时,横向排烟方案更为经济。最后还分析了不同火灾情况下的气流组织和人员疏散策略,并强调了设置中隔墙的必要性。
2025年S1期 v.55;No.442 343-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梦姣;李慧星;张新朋;
随着城市化加快和公共交通需求增长,严寒地区地铁建设不断发展,冬季极端低温对车站热环境提出严峻挑战,影响乘客舒适度、设备稳定性和能源效率。以严寒地区某地铁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站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及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实测,得到车站内部温度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靠近室外的测点温度较低且波动大,隧道区域温度较为稳定,维持在15.3~17.3℃之间,运营期温度波动较大主要受列车运行产生的活塞风影响,其中出入口与站厅连接处因靠近室外且处于气流紊乱区域,极差最大;车站内部相对湿度普遍低于室外,整体环境偏干燥,运营期相对湿度均值低于非运营期。结果表明,站台温度均达到标准值(≥12℃),站厅和出入口与车站主体连接处不达标率分别为43.3%和98.0%;出入口风速和温度变化与列车运动密切相关,呈现周期性波动,截面积较大的出入口温差更显著;二氧化碳浓度以天为周期变化,1个周期可分为5个典型阶段,各区域浓度均低于1 500×10~(-6)(体积分数),满足规范要求。
2025年S1期 v.55;No.442 347-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莫修栋;孙海东;徐向前;赵伟;向东;
随着BIM技术及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结合2种技术的应用来提高工程效率和工程质量,并与轨道交通工程紧密结合,解决既有项目制冷机房实施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实现轨道交通工程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全行业关注的重点,更对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及运维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与方向。
2025年S1期 v.55;No.442 353-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尊彬;张迪;张宏伟;张祖峰;
地铁修建涉及的专业众多、管线复杂,且现场情况复杂,将BIM运用到抗震支吊架设计中,可实现可视化、多专业协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抗震支吊架的设计和安装,能够保证设计安全,降低不确定因素,确保工程品质。本文以济南地铁4号线车辆段为例,提出了地铁走道创新的抗震做法,解决了走道内空间不足抗震支架难以布置的难点,成功于济南地铁4号线中实施应用。
2025年S1期 v.55;No.442 35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苗妤;
单洞双线隧道受结构特点制约,此类隧道内的疏散口根据规范要求设置可双向开启的甲级防火门后,防火门开启会一定程度上遮挡疏散路径,不利于火灾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城市轨道交通单洞双线隧道火灾烟气控制系统技术规范》提出了在单洞双线隧道间疏散口处不设置防火门的情况下的烟气控制技术要求和具体参数。本文通过论计算和实测对此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适应性进行探讨。
2025年S1期 v.55;No.442 358-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少东;李昂;王建峰;王寅;李园园;
针对地坑式过滤净化装置的低阻力需求,根据以往净化装置设计经验,在传统地坑式过滤净化装置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优化,净化装置设备箱体采用一体式筒状壳体结构,将两级过滤器布置在一体式筒状壳体内腔中,大大增加了气流通道中的有效截面积,大幅度降低系统阻力,减少系统后期运行成本。经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后,净化装置设备箱体筒体直径选择800 mm,一级(高效过滤)过滤装置总阻力为466 Pa、两级(中效+高效过滤)过滤装置总阻力为795 Pa,阻力较传统地坑式净化装置下降约55%。由于设备箱体采用一体式筒状壳体结构,厂内预制加工,取消了双筒串联结构装置的现场焊接工作,降低了施工难度,设备单台占地面积由3.9 m~2减小至3.3 m~2,占地面积减少15%。
2025年S1期 v.55;No.442 361-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砚学;王珂;田鹏;翟连付;曾伟;
介绍了某核电项目应急柴油发电机厂房的通风系统初步设计,并利用了CFD模拟软件针对室内气流组织进行了风管布置设计优化。
2025年S1期 v.55;No.442 365-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贾红锋;张磊;
核级通风管道在核安全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通过严格的设计和管理来确保气体排放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核级通风管道都需要进行抗震计算,因其结构的特殊性,核级通风管道的连接形式多为法兰螺栓结构,通风管道本身的设计不仅满足相应的法规标准,其中的连接螺栓也要满足相应的要求,一般的通风管道中含有大量的连接螺栓,对每个螺栓分别进行分析评定,无疑是个巨大的工程量,本文结合通风管道和螺栓的设计要求,寻求对螺栓评定的简化方法,既能满足工程规范要求,同时减少计算量,提高效率。
2025年S1期 v.55;No.442 368-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磊;贾红锋;马喜鹏;
针对核电厂典型风管的抗震分析与评定问题,以核电厂某典型风管为例,应用ANSYS软件建立了包含风管和支架的详细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静力分析、模态分析和地震响应谱分析。根据相关规范,对风管、支架、连接螺栓、焊缝等在不同载荷组合下的应力强度和变形进行了评定。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震、压力和地震载荷组合下,风管、支架等的应力强度和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验证了风管在地震下的完整性、密封性和功能性。
2025年S1期 v.55;No.442 37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政杰;齐菲;彭永森;张峰;刘超;
针对某核电厂主控室风速问题,结合ISO 11064-6、NUREG-0700等标准要求,采用“模拟仿真-试验验证-仿真优化”的研究方法,探讨主控室主操作区域风速的优化措施及其对热舒适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理论分析和大空间贴附送风理论的指导,结合仿真模拟和试验数据验证,有效降低主操作区域的风速,使其接近现行标准要求,将对操作员的热舒适性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2025年S1期 v.55;No.442 374-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建维;钱亚琼;周钰博;
铅铋核反应堆作为第四代核能代表,因其高热导率、固有安全性和核废料嬗变能力,成为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选择。然而,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气溶胶(含铅、钋等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旨在揭示铅铋堆内温度、湿度、压力、风速及气溶胶粒径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动态迁移规律。通过构建1:50比例模型实验装置,设计多工况实验,利用高速摄影,系统研究气溶胶迁移特性。本研究成果为铅铋堆放射性泄漏监测、净化策略优化及安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助力我国核能技术发展。
2025年S1期 v.55;No.442 378-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晓菲;
总结了核电厂碘吸附器应用经验反馈,重点关注了碘吸附器放射性防护相关的试验方法选取、消防排水设计等问题,通过分析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碘吸附器与核空气净化系统协同设计优化建议。
2025年S1期 v.55;No.442 381-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昂;杨少东;李祥;王寅;李园园;
针对西北核设施厂址,对圆形空调机组的喷雾式蒸发冷却喷淋功能段的蒸发冷却及除尘效果进行了探究分析。通过试验研究方法,搭建试验平台,于焓差试验室中测试了不同迎面风速、空气含尘量、喷淋方式下喷淋段的蒸发冷却及除尘效果,得到了蒸发冷却效率及除尘效率的变化规律:对喷方式下的蒸发冷却效率明显高于顺喷方式;空气温度变化时其蒸发冷却效率变化不明显;迎面风速每降低1 m/s,蒸发冷却效率提高约14%,除尘效率提高约6%;双级喷淋对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并无净化效果,粒径超过2.0μm时喷淋除尘开始呈现净化功能,对PM10的净化效果最佳。
2025年S1期 v.55;No.442 384-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迟莹;王璐;李昂;闫征;魏刚;汪朝晖;
为解决核设施压缩空气系统中突然积聚间歇负荷用气超过限值时导致的管网整体压力降低、管网末端供气压力及流量不足问题,本文采用FloMASTER软件对某核设施压缩空气系统进行一维建模与模拟,分析了不同间歇负荷用气工况对压缩空气管网状态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稳态情况下由于用户6的用气量少、输送距离长,故其压力最低,为0.934 5 MPa; 2)存在间歇用气时,压力曲线总体呈先下降再上升,最后稳定的趋势;3)当间歇负荷放大到1.15倍(1台调峰空压机容量)以上时,压力在下降过程中会出现下降缓慢的情况;4)调峰空气压缩机的开始时间及数量对管网压力波动有着重大影响。
2025年S1期 v.55;No.442 38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利斌;刘超;彭永森;李新志;
针对GB 55036—2022《消防设施通用规范》中机械排烟系统自动启动要求在核电厂主控制室的适用性展开探讨。核电厂主控制室作为核安全功能的核心区域,具有火灾风险低、人员消防素质高、防火分隔独立、消防设施完善等特点,其排烟系统设计需兼顾消防规范与核安全保障的双重要求。通过对国内外核电防火设计标准及工程实践的对比研究,发现主流核电堆型主控制室的机械排烟系统普遍采用手动启动方式。研究指出,主控制室严格的气密性设计要求可能导致自动排烟系统运行时因排烟量与补风量失衡,致使疏散门压差超限而无法开启,进而威胁操作员安全撤离及安全停堆操作;同时,误动作风险可能在事故工况下引入放射性污染物,破坏主控制室的可居留性。结合主控制室的低火灾风险、独立防火分隔、人员消防素质高及独立疏散通道等特性,分析表明手动启动机械排烟系统也可以保障主控制室人员的疏散安全。基于此,建议核电厂主控制室机械排烟系统采用手动启动方式,为特殊工业场景的消防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2025年S1期 v.55;No.442 392-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少东;孙家正;王寅;李园园;
火灾事故是核设施安全领域研究的焦点。以核设施厂房放射性水平较高的设备室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规模池火试验探究了核设施厂房火灾情景发展的规律。结果如下:初始时火焰较小,呈蓝黄色,燃烧速度较慢;燃烧10 s后,火焰沿液体表面扩散,形成池火,火势呈圆形;点火后70 s进入充分燃烧阶段,整个油池面全部燃烧,火焰呈现白黄色,释放大量热量和黑烟;150 s后,煤油逐渐耗尽,火势逐渐衰弱,火焰缩小,浓烟覆盖整个房间;火灾发展过程,随着火势发展房间负压逐渐降低,在火势发展到110 s时,房间瞬间变为正压,其他处于同一排风系统房间负压短时降低后迅速增加;火灾所在房间流量短时增加后,因过滤器堵塞,房间排风量降低。
2025年S1期 v.55;No.442 395-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超;张峰;王军民;彭永森;李新志;张利斌;
本文从建筑特性、人员特性、防火设计、防火分区等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国核电厂核岛厂房的特殊性,并研究了核岛厂房防排烟设计的目标,结合现有的典型防排烟设计方案,分析其与2部通规中“指令性”技术方案存在的偏差。最后,结合国内外性能化消防设计的发展,对我国核岛厂房防排烟设计存在的若干问题,分别提出了短期和长期的建议,为后续的工程实践、标准修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25年S1期 v.55;No.442 399-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钰博;蔡乐辉;钱亚琼;向香鑫;李建维;
船舶核发电平台暖通系统设计需要同时考虑核安全规范的要求和船舶工程的标准,如何将陆地核岛厂房暖通系统设计方法与船舶暖通系统设计方法结合起来,是船舶核发电平台暖通系统设计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核岛厂房和船舶暖通系统的设计特点,并进行了差异分析,提出了船舶核发电平台暖通系统的设计特点,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思路。
2025年S1期 v.55;No.442 404-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超;臧磊;李剑峰;于林洋;张金富;
本文通过我国北方某核电厂冬季工况下蒸汽排放对新风口过滤器造成的堵塞事件进行研究,揭示了影响通风系统过滤器堵塞的原因及关键因素,并结合该核电厂的现有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建议。
2025年S1期 v.55;No.442 407-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福南;于占双;吴樱;
主控室可居留区气密性试验是三代核电机组的重要试验,本文以此为背景,基于恒定流量法,对主控室可居留区气密性试验从试验方法、示踪剂选择、试验结果评价等多个维度展开了研究,并在核电项目进行了改进及应用;阐明了试验的关键步骤,分析了通风系统边界检查、土建结构边界检查方法,提出了部分系统的改造建议;为提高主控室可居留区气密性试验的质量,通过分步实施策略,研究了提高风量测量准确率的方法,将风量准确率提高了3%左右。
2025年S1期 v.55;No.442 410-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喜鹏;张磊;宋黔;
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隔振吊架支承的通风系统进行抗震分析,对核电工程各工况下通风系统的管道结构和支承结构分别进行了应力评定。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工况下,管道和隔振吊架结构均满足规范要求,隔振吊架在核电厂通风系统中的应用得到证明。
2025年S1期 v.55;No.442 415-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健;邱珊珊;韩金权;
对核岛厂房通风系统低风速场景下开启的止回阀展开了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低风速下止回阀的开启机制、流场分布和能量损失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结构优化方向,为低风速止回阀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5年S1期 v.55;No.442 418-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磊;马喜鹏;贾红锋;
针对通风管道设计中PDMS与Ansys软件间数据接口缺失导致的重复建模效率低、易出错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力学模型转换工具。该工具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了PDMS三维设计模型到Ansys力学模型的高效转换,涵盖模型转换、管道支架装配、螺栓连接创建、支架模型库集成、螺栓连接接触设置等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该工具可显著减少重复建模工作量,提升核电、化工等领域复杂通风管道力学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数字化设计与仿真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5年S1期 v.55;No.442 422-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晓建;任鑫森;陈伟;夏本明;武艺;
以上海市某公司的科研实验室工艺补风新风空调系统为对象,通过理论计算,比较了定静压通风系统中,实际运行工况下3种不同风机改造方案理论运行能耗。在最终得到3种方案中,使用1台EC风机替代AC风机的方案最节能,在实际使用中节能率可达21.44%。
2025年S1期 v.55;No.442 425-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梅生;毛杰波;方梁;王文轩;
针对卷烟车间湿度控制中多变量耦合与非稳态干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基于9套工艺空调机组实时传感器数据,针对模型对非线性动态特征捕获能力的提升,构建了双隐藏层架构并融合残差连接与弹性正则化策略。研究发现,MAE为1.70%,误差波动幅度稳定在±0.3%,所有机组预测误差均满足工业控制阈值(<3%)。模型通过残差跨层特征复用与动态激活函数组合(PReLU+Softplus),解决了原BP网络的梯度衰减与阶梯失真问题,同时弹性正则化策略使过拟合风险降低至0.03(训练-测试集R~2差值)。为复杂工业场景下的精准湿度调控提供了可扩展的技术方案。
2025年S1期 v.55;No.442 428-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文科;赵光明;曹荣光;冯卫东;
以北京某能源站管道安装工程为例,提出了一套基于BIM技术的管道支吊架深化设计方法,通过三维建模、参数化设计及碰撞检测等技术措施优化支吊架布局,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通过精确控制材料用量来减少浪费,降低了施工成本,可为同类项目支吊架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v.55;No.442 43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哲;刘敏;李鹏飞;李冰;张举;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服务于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综合管廊已由建设阶段转向运维阶段,但专业化安全运维管理相对落后,不利于城市安全稳定发展。因此,本文基于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现状和运维特点,通过现场调研、文献调研和架构分析等方式,对综合管廊运维安全保障体系开展了研究。首先,分析了综合管廊运维安全保障需求,提出了运维安全风险控制建议;然后,基于不同风险场景,提出了对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最后,结合运维安全保障需求和措施,构建了综合管廊运维安全保障体系,为综合管廊的安全运维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v.55;No.442 435-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公羽;史宇超;张家利;过福兴;任晨雨;贾凤宇;王波;
针对智能变电站户外柜温湿度调节问题,构建了闭式空气制冷循环,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讨论了主压缩机压比和冷却器出口温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户外柜集中调节系统的能耗。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可行性,提高主压缩机压比可增大循环制冷量,减小工质流量,并降低涡轮冷却器出口温度,增大户外柜换热器传热温差,减小传热面积,但同时会降低制冷系数,增加制冷电耗,在实际应用中需进一步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参数优化。
2025年S1期 v.55;No.442 439-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洪;张伟程;王泽剑;
介绍了专业足球场草坪的演变和发展,主要是从人造草坪到人工种植草,再到少量人造草+大量人工种植草组成的混合草坪。为更好地对人工种植草坪进行养护,特别是一些专业足球场地,现阶段多配置根部通风兼疏排水系统。本文着重介绍了草坪根部通风兼疏排水系统的组件构成及系统原理,可供相关专业设计及运营参考。
2025年S1期 v.55;No.442 443-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毅;秦博雅;曾莹;孙波;秦浩森;李铮伟;
提出了一种基于XGBoost算法的太阳辐照度短期预测方法,该方法使用历史晴空辐射和天气预报作为输入参数,输入参数易于获取,便于建筑负荷预测的工程实践。该方法首先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影响辐照度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使用随机森林算法计算输入参数对预测精度的贡献度,以剔除冗余参数,降低计算量,解决输入参数之间多重共线性导致的估计失真问题;选择表征拟合度优劣的相关系数(R~2)、均方误差(MSE)作为评价指标;使用网格搜索算法确定预测模型的最优超参数集。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训练并部署了辐照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2025年S1期 v.55;No.442 447-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安乐;唐亮亮;夏林锋;彭大卫;赵晨;汪俊;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环保产品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低温热泵产品在节能环保方面备受关注。本文探讨了低温热泵涉及到的几种除霜方法,主要包括电加热除霜、溶液除霜、逆循环除霜及热气旁通除霜等方法,并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一些新型除霜方法,如甲酸钠溶液除霜、MEMD系统和多空气源热泵换热器结合的除霜方法,提高了除霜效率和性能优势。这些研究对低温热泵发展和清洁能源供暖政策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S1期 v.55;No.442 452-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亮亮;董安乐;夏林锋;汪俊;彭大卫;赵晨;
随着铜资源短缺和价格波动对空调行业造成的成本压力日益加剧,探索替代材料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比铜、铝材料的物理性能、热交换性能、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结合国内外铝代铜技术的应用案例,综合分析铝代铜技术的经济性、技术性能、环保性及其在空调行业中的推广潜力。研究表明,铝材料在轻量化、成本优势和环保属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导热性能虽略低于铜,但通过设计优化可满足空调系统的需求。铝代铜技术已在汽车空调、冰箱及部分家用空调中实现应用,并展现出良好的经济性和环保效益。然而,铝的焊接工艺复杂、市场接受度低及行业标准不完善等问题仍是其推广的主要障碍。总体而言,铝代铜技术在空调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能效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市场培育和政策支持,铝代铜技术有望在空调行业中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推动行业向高效、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25年S1期 v.55;No.442 45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隋洪涛;徐延家;谢红扬;王春霖;薛杨;刘政杰;
旋转机械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如汽轮机、发动机、风机和发电机等设备都装备旋转机械从而进行驱动和运转。而滚动轴承是保证旋转机械安全运行的核心部件之一,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深度学习已经成为智能故障诊断领域的热门话题。然而,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需要依赖大量样本,而实际工业过程中滚动轴承故障发生频率较低,如何在小样本情况下进行准确诊断成为研究难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动态图神经网络(dynamic graph neural network, DGNN)方法,用于解决有限数据下的故障诊断问题。该方法结合图结构学习和动态更新策略,通过动态调整样本之间的关系图结构,提高模型对复杂样本关系的捕捉能力。实验结果表明,DGNN在多种数据集上的表现优于基线模型,尤其在半监督和少样本条件下表现出显著优势。
2025年S1期 v.55;No.442 459-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完红;
不同类型的热桥对建筑外墙的热工性能存在影响。本文分别以既有、新建2种类型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为例,应用红外热像的实验方法,重点研究了梁板柱热桥、过梁构造柱热桥等对建筑外墙热工性能影响较大的热桥类型,得出了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类型热桥对建筑外墙的温度影响规律。
2025年S1期 v.55;No.442 465-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泉;康靖;罗春燕;张亚;黄雄生;
变压器运行数据分析是提升配电系统管理水平、提高设备运行安全和经济性的关键手段,可以为建筑业主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通过量化的指标帮助管理层来判断设备效率、容需调整的必要性。本文对深圳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筑变压器容量配置参数及其近些年全年实际运行峰值负荷数据分析,总结变压器运行现状问题及运行建议。根据实际用电需求,结果表明,建筑变压器容量配置不宜超过GB 51348—201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限定值,建议按节能值设计,优化变压器运行负荷率区间;基于典型办公建筑变压器的实际监测数据,通过能耗数据分析为以下工程应用提供决策依据与运行指导:1)峰谷电价套利策略优化;2)需量管理方案制定;3)储能系统配置评估。
2025年S1期 v.55;No.442 468-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众;
密闭人防工程的空气质量会直接影响人员健康与生命安全,处于封闭环境情形下,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浓度易积聚,通风受限让污染物难以实现扩散,可能会引发人员缺氧、中毒等问题。目前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渐趋成熟,优化控制手段的完善程度日增,但在密闭人防工程中的应用依旧存在诸多挑战。本研究针对空气流通、温湿度调控、负压过滤系统等关键问题展开分析,对现有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展开探讨,并综合物理、化学与智能控制途径提出优化方案,研究探索有效的空气净化途径,降低污染物浓度,提高空气循环效率,为密闭空间提供科学合理的空气质量管理措施。
2025年S1期 v.55;No.442 473-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琳;苏腾;
适度超前构建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可有效提升城镇地区运行保障水平。再生水厂的建设要与地区发展相匹配,本文以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现状再生水厂近期扩建需求为例,重点对城镇现状污水收集处理及问题进行剖析、结合近期建设项目新增污水排除需求及规划配套管网建设,本着近远结合、分期建设的原则,综合确定再生水厂的近期建设规模,逐步有序实现规划规模。
2025年S1期 v.55;No.442 47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